| ||
吉阳山位于安陆市东北部与广水市交界处,海拨328米,周围均为丘陵岗地,层峦叠翠,环境清雅。登山一观,极目远眺,可一览远峰近壑,遥瞰平畴沃野,有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之感。清道光《安陆县志》记载:“吉阳山,在郡东北六十里,群峰迭峙,涧水潆旋,其间有南北二吉,故云。隋置吉阳县,其阳平壤可城……山有南吉峰、北吉峰,唯南吉一峰属安陆……南拱大鹤,西接槎山……明何侍郎迁吉阳书院在山西麓。” 吉阳山历史悠久,东汉时期这里是孝子董黯的故居,南北朝时期因地理位置重要而建有城池,设县治理附近地区,称为董城。宋代《舆地纪胜》记载:“吉阳县城,本名董城,因孝子董黯得名。”南北朝刘宋王朝置永阳县,齐、梁政权改置平阳县,将汝南郡侨置于安陆、应山交界之处。西魏政权攻占安陆后,于大统元年(550)改县名为吉阳县,属安州总管府。隋仍设吉阳县,吉阳县的设置至北宋开宝二年(909)废。吉阳山得名至今约1700年。 吉阳山闻名于世缘于明代吉阳书院。吉阳书院的创建人是明中叶的学者何迁。何迁的先人迁居德安府后,即卜居吉阳山。何迁五岁开始读《孝经》,习“小学”(初学入门,学习汉字声韵训诂)。在他住的屋子里,塑着古代圣贤像以资激励。幼年,安陆籍名宦、曾任江西按察使的杨璋回乡,见何迁聪明颖慧,刻苦求学,说:“这小子真是我的女婿呀!”他把女儿许配给了何迁。何迁后中进士第,官至江西巡抚、漕运总督、南京刑部侍郎,晚年辞官归隐于吉阳山,创办吉阳书院,训育乡民。他是明中叶著名诗人,有《何吉阳诗集》,世人称之“何吉阳”、“吉阳先生”。解放后人们在吉阳书院旧址附近掘出残碑,上面有何迁所书“吉阳洞天”四字。 吉阳山是抗日战争时期赵家棚根据地北面的战略屏障,李先念、陈少敏曾在这里指挥新四军五师健儿多次同日寇血战。1988年,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来到赵家棚踏访故地、凭吊先烈,并为赵家棚抗日烈士纪念碑题写碑名,栽植了两棵松树作为纪念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