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旅游 > 旅游景点

石门山

浏览次数:846 次 分享到:
字数:1355字体:[ ]视力保护色:


石门山雄峙于钱冲东面、太平寨南缘峭壁中断处。清康熙《德安安陆郡县志》:“石门山,治西八十里,即石岩山。巉岩高峙,上列怪石,状如狮象,循涧而入门者三,其麓为祖庭禅师道场。”清道光《安陆县志》:“西山以石门为最奇,凡二重,右有三锁,左作二锁,奇石如笋如钟簴,如插屏,如兔颖,雪瀑喷涌而出。其前巨石扼之,进可数十武,又有二石峡束之。有一石最秀润,参将阿兰泰题曰‘仙人峰’,内则土天腴广,松桧郁然,有楠木一株。石门寺正在太平砦下,进此则烟霏雾结,窅然无路,游者迷离,不知所往矣。”清光绪《德安府志》:“(离城)八十里曰石门山,即石岩山,巉岩高峙,上列怪石,状如狮象。循涧而入,为门者三。门前有巨石。清参将阿兰泰题曰‘仙人峰’。其麓为中明祖庭禅师道场。”

这里景色险、奇、怪、秀。自南面的石柱冲上行,谷深山陡,四面壁立,群岩下探,如欲噬人。两山相夹,仅一条狭窄的山峡通过,山峡宽约丈余,两块擎天巨石相对屹立,仅容一人身子通过。传说心地善良、心无恶念之人才能坦然越过,而凶险狡诈、卑鄙无耻之徒则被巨石卡住,不能得进拜佛求仙。这两块巨石号称卡身门,是进出石门山的唯一通道。据说1937年,刚刚就任国民党安陆县长的王襄坐着八抬大轿,兴冲冲从安陆城一路吆喝来到石门山,欲从这里去石佛寺,结果被挡在山外,

越卡身门,一涧碧水深不见底,水面呈深青色,数亩方圆,这就是古志所载的“浊潭”。潭北面一道30余米高的大坝,围住一汪上百亩的清水,即观音水库,系上世纪70年代所建。水库西坡为杜鹃带,粉杜鹃与松、栎、黄荆等混生。每到阳春三月,便见满山遍野,凌风怒放,青山如披绶带。观音水库呈鹿角状横卧石门山,东面为巍峨的横山寨,北面峰峦直插云天,半山腰即是英王寨,山顶为太平古寨。历史上香火鼎盛、驰名远近的石佛寺遗址在水库西南。另一古寺观音寺在修建水库时,没入水下,今不可见。

石门山是奇石的世界:浊潭西面顶端一块高4米,足有30吨重,形似公鸡的巨石叫鸡公石,靠山根长一株尽许高低的古柏,号观音柏。其下一块高10米重数十吨的巨石如一锥体倒立,凌空飞架石峰之上,称为仙人峰。山腰部嵌有一块长3米、高1.5米的“仙人峰”摩崖石刻,其书苍遒有力,系清参将阿兰泰所题。仙人峰底横卧巨石,距谷底丈许有一洞口,俯身入洞,洞内仅容一人足够跪立或曲腿侧卧,且有象形的石枕、石被。相传李白和元丹丘曾于此处休憩,其间弈棋于峰上,夜则宿于此洞。人称仙人洞,又称考儿洞。相传,如果来此抛石,石头丢入洞中,则必生儿子。考儿洞斜上方的山崖上有一石床,面积约10余平方米,据说躺在上面能治风湿病,号称仙人床。

潭西面50多米高的山崖间有处古洞,高仅容一人出入,洞内可容一席宴饮,有羊肠小道可攀爬到洞口,名为狮虎洞。传说明代祖庭和尚到此的时候,此地还是大片原始森林,虎豹横行,人不敢至。祖庭佛学修为深湛,有降龙伏虎之能,将收伏的老虎养于此洞,不让出来伤人,土人始得入山劈荒为田。原名其实叫做“伺虎洞”,民间讹音相传,称“狮虎洞。”相传抗日战争时期,日寇企图从石门山袭击驻扎在钱冲一带的新四军。当行到卡身门的时候,突然山崖间传来暴唳的虎吼,声震九宵。日军指挥官骑的白马受到惊吓,掉头逃窜。日酋不及下马,给活活拖死了。

石门山历来为文人雅士揽胜吟咏之地。唐代白元鉴有诗《驯虎岩(游安州石门山作)》:“外身道不远,异类自能驯。尚有相亲兽,应无可弃人。溪边同饮水,林下共栖真。寂寂空岩畔,千秋迹已陈。”另有《石门》诗:“灵关非世力,造化创元功。屈曲穿丹壑,峥嵘倚碧空。烟萝常蔽日,松竹自吟风。除却幽人到,尘凡路不通。”晚唐时期郑谷有诗《题石门山泉》:“一脉清冷何所之,萦莎漱藓入僧池。云边野客穷来处,石上寒猿见落时。聚沫绕崖残雪在,迸流穿树堕花随。烟春雨晚闲吟去,不复远寻皇子陂。”元代诗人郝经随入侵的蒙古大军来到安陆,有《石门山诗》。清代,沈会霖、董章、甘和森、宣钰等畅游此处,均有题咏描绘旖旎风光。